《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怎么写?( 三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怎么写?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 , 是这个单元中难度最大的课文 。
首先 , 是梦中飞翔 , 引发追问 。追问是小学阶段所有孩子们的共性 , 只是所追问的问题不同而己 。对于“我”的追问孩子们不难理解 。从梦中飞翔到从河里看到小鱼会翻来覆去仔细看想了现将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特征 , 体现一个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层的知识 。
其次 , 对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 尊重孩子们的感受 , 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 。为此设置了一个环节 , 将一个答对问题的孩子强行赶出教室 。他在冷风中体验到了被老师冤枉的心情 。所以 , 没有过多去讲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 有时还要面临着被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 而是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 。同时 , 建议孩子们在课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 。
反思这堂课 , 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 。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 。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 , 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 , 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 , 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 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 , 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怎么写?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精读课文 , 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 , 贴近学生的生活 , 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 , 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 , 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 , 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
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
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 , 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 。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 , 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 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 。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 , 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 。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 , 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 , 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