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鸣蝉的诗句( 三 )


白首为功名 。
旧山松竹老 , 阻归程 。
欲将心事付瑶琴 。
知音少 , 弦断有谁听 。
译文 昨夜 , 寒秋蟋蟀不住哀鸣 , 梦回故乡 , 千里燃战火 , 被惊醒 , 已三更 。
站起身 , 独绕台阶踽踽行 。
四周静悄悄 , 帘外 , 一轮淡月正朦胧 。
为国建功留青史 , 未老满头霜星星 。
家山松竹苍然老 , 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 。
想把满腹心事 , 付与瑶琴弹一曲 。
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稀 , 纵然弦弹断 , 又有谁来听?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 。
(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
在稻花的香气里 , 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 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
天空中轻云漂浮 ,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 山路一转 , 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
3、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 就马上停止唱歌 ,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
4、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代: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 蒹葭杨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阁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鸟下绿芜秦苑夕 , 蝉鸣黄叶汉宫秋 。
行人莫问当年事 , 故国东来渭水流 。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 , 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 , 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 , 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 , 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
5、塞上曲·其一 唐代: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 八月萧关道 。
出塞入塞寒 , 处处黄芦草 。
从来幽并客 , 皆共尘沙老 。
莫学游侠儿 , 矜夸紫骝好 。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
...
描写蝉的古诗词 描写蝉的古诗词:虞世南的《蝉》 。
作品原文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白话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 , 蝉儿低饮清露 , 蝉声清脆响亮 , 回荡树林之间 。
身居高枝之上 , 可以傲视群虫 , 不用借助秋风 , 传声依然遥远 。
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 , 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 , 成为重臣 , 但从不傲慢 , 踏实勤奋 , 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 , 深得赏识 , 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 。
一天 , 李世民起了雅兴 , 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 , 谈诗论画 , 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 , 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
【赏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 , 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 , 表达自己的情操 。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 , 咏物中尤多寄托 , 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 , 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 物我互释 ,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 , 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