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候鸟( 三 )


能列举些三国时代的人物所留下的诗词吗 曹丕的诗芙蓉池乘辇夜行游,巡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已终百年 。
杂诗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

【什么是候鸟】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
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
燕歌行 {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注释:《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
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
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 。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 。
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 。
比如,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 。
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 。
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
燕歌行【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
飞①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
曹丕《燕歌行》在诗史上久负盛名,但历来对其一“秋风萧瑟”篇分外垂青,而于此首却问津甚少 。
其实是双璧一对,两篇对观,更饶意味 。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 。
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 。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 。
此首与其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
人的心里如果遇到困扰,忧虑而感觉不安,就需消除情绪的动荡,精神求得平衡,苦闷才会消散 。
否则就寻求种种办法,以求解脱 。
而室妇思人,含怨何终,故动人不已 。
第七句的“展诗清歌”,是写思妇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这是主人公聊自宽解的第一措施 。
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 。
思苦歌伤,犹如前篇所言“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清商之琴音凄苦不堪,无丝竹相伴的清唱也格外凄冷 。
二者都是“乐往哀来”,忧上加忧,此之谓“举杯浇愁愁更愁” 。
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
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
寄言飞鸟,告余不能 。
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
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诲隅 。
灵若道言,贻尔明珠 。
企予望之,步立踟蹰 。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
注释:《秋胡行》属乐府《相和歌.清调曲》 。
古辞原意是歌颂秋胡妻的贞烈 。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原委和结果:早晨即与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却终没有来 。
其痛苦的语调,浓重的失落感顿时笼罩全篇 。
至此,读者也许会产生两点疑问:其一,诗中的“佳人”是谁?真是容冶貌美,为魏文曹丕所倾心期的女性?还是他成就大事业所渴思的贤人?其二,佳人为何失约未来?是关山迢递,路远会难?还是另有曲折,中途变卦?有趣的是:这些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不知是作者以为不重要,还是另有隐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诗外只字未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