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月字的整首古诗( 五 )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
八河船只绵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
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钓纶 。
两腐楼台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
李白七个字的古诗 1、《送孟浩然之广陵》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
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
2、《山中问答》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简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
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
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
3、《早发白帝城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简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 。
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
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
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 。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 。
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
4、《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简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
5、《关山月》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 。
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 。
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
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 。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