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过世迎七做几个菜

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 。
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 。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
做七应备牲醴菜肴奠祭 。
倘遇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称「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 。
做七时,禁止理发、赴宴、饮酒作乐、华装盛服等 。
「头七」由儿子办理 「二七」为小七,为出嫁孙女祭祀 「三七」儿子、儿媳办理 「四七」也是小七 「五七」系出嫁女儿负责 「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头七,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着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里人举行哭祭的仪式,并延请僧道诵经致祭,焚化纸钱、灵屋等品,之后关掉所有的灯睡觉 。白天要烧“头七”,以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 。“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出嫁女儿挑酒食回娘家祭奠,烧五盆纸花 。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 。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 。扎纸扎,焚祭亡灵,纸扎有楼阁房宅,内置锡箔元宝;有金山、银山,山上饰草木鸟兽,祭礼时,将这些纸扎拿到墓前焚化 。“六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 。“七七”,仪式略同“头七” 。“七七”为“断七”、“起服”,即除去孝服 。请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 。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 。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 。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做佛事做法事也是做道场,不可把佛事做为葬仪的一个节目来看 。家属亲友必须尽可能地全体参加,能够跟随持诵最好,否则亦当陪伴、聆听、礼拜 。依亡者亲友的虔诚、恭敬,感应诸佛菩萨,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给予亡者救济及开导 。因为做佛事就是召请亡者临坛听法,化解烦恼的业力,而得超生离苦 。如果亲友、眷属对于佛事漠不关心,既不参与,也不礼敬,对亡者的功用,纵然是有,也极其轻微 。家中设灵位,“七七”期内,点长明灯,香火不断(现在有的点盘香),可供鲜果 。
古诗有哪些? 1、别董大二首 唐代: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2、除夜作 唐代: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3、燕歌行 唐代: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4、塞上听吹笛 唐代: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