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成就( 四 )


律诗中又有排律 , 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 , 夸多斗靡 。
少有佳作 。
杜甫的部分排律 , 写重大题材 , 工整流美 , 成就较高 。
唐人绝句用来和乐歌唱 , 创作之盛 , 终唐之世未衰 。
盛唐前绝句 , 兴象玲珑 , 语意浑成 , 情景单纯 , 韵味悠长;以李白、王维、王昌龄最为擅场 。
中晚唐绝句含思婉转 , 笔意曲折;杜牧、李商隐是其代表 。
此外 , 杜甫开绝句中议论一体;刘禹锡、白居易仿民歌作《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 , 风趣活泼 , 音调往往拗中取峭 , 添绝句新格 。
另:同意一楼 , 个人认为 , 杜甫吧.
东汉末年成就最高的五言诗人 到了汉代 , 一件大事就是设立了乐府 , 但是乐府这个机构究竟是什么设立的 , 历来争论不休 , 乐府是一种机构 , 类似于现在国家级的交响乐团 , 有团长 , 有第一小提琴手 , 司鼓手等等 。
乐府的歌曲来源主要是采自民间 , 包括曲调、包括歌词 。
交响乐团的比喻有点不够恰当 , 因为他们主要从事的还是收集整理和创作活动 。
应该说要是国家的一个文化机构 。
乐府这个名词从原来机构的意思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诗歌形式的名称 。
乐府基本上就是以五言为主了 , 但是杂以三、四、七言等等 。
由于当时的主要活动就是音乐 , 加上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普及推广工作 , 五言这种形式便流传的非常广了 。
关于乐府 , 余冠英的《乐府诗选》 , 曹道衡《乐府诗选》 , 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
关于第一首五言诗 , 历来争论不休 , 有传说是虞美人《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 , 四面楚歌声 。
大王意气尽 , 贱妾何乐生 。
不过这个不是很可信 , 因为公认是比较早期的班固的《咏史》五言诗:三王德弥薄 , 惟后用肉刑 。
太仓令有罪 , 就逮长安城 。
班固的五言诗基本上没有一点诗味 , 像流水帐 , 说明当时的五言发展是极不成熟的 。
公认的比较成熟并且成就最高的文人五言作品就是著名的浪子最爱的《古诗十九首》 。
读五言古诗 , 这十九首是必读的 。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 古诗才从乐府中独立出来 , 形式成了两种形式 。
当然关于这十九首的成诗年代争议也是极大的 , 从句式上来说 , 乐府诗是杂言的 , 就是混用三五七言的 , 著名的一些乐府诗《东门行》、《有所思》 。
古诗都是五言的 。
乐府诗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叙事的 , 古诗则比较抒情 , 读十九首 , 可以明显感觉到文人参于创作的痕迹 , 有非常细腻的内心情感的描写 。
古诗十九首用韵基本上都是两句一韵 。
这就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五言古体诗 , 和近体诗都是基本隔句一韵 , 和七言不同 , 首句也是不用韵的 。
曹丕到了汉末 , 建安诗人开始对乐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 著名的有:三曹 , 建安七子等等 。
李白不是有名句“蓬莱文章建安骨 , 中间小谢又清发”吗?经过文人的改造 , 乐府也趋向于整齐的五言的形式 。
甚至曹丕还写了一首标准的七言古诗《燕歌行》 。
稍后一点的左思 , 阮籍 , 陶渊明等对五言诗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分成了士人之诗和贵游之诗 。
五言诗格律 , 或者说近体诗格律的形成 , 主要还是由贵游诗人的努力而成的 。
而贵游诗人则在形式上开始下功夫了 , 这个时候 , 一部分诗歌开始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了 。
贵游诗的代表有太康体 , 玄言诗 , 元嘉体 , 终于到了永明体 , 开始了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转折 。
永明诗人的代表有“竟陵八友” , 是竟陵王周围的一些好朋友 。
八友著名的有谢眺 , 刚刚引的李白的句子中的小谢就是说的他 。
还有沈约 。
四声八病的说法便是从沈约开始提起的 , 也就是说 , 在这之前 , 基本上写出来像诗的东西 , 大家都是承认的 , 根本没有什么平仄之分 , 怎么押韵和谐之说 , 流传下来的那些古诗的优秀作品都是古人们在不自觉的状态下的天才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