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的论文 3000字( 二 )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 。与一般诗人相比,太白诗几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连起来的 。“羞于世人同”,使他一生“傲岸苦不谐”,这种空前和孤傲包涵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去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 。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与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 。”大鹏的独与天齐的飞行本能,使他苦恼,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 。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 。”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笔直向上,直冲云宵,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决定的 。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 。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个性淋漓尽致展现 。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 。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 。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 。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 。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 。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 。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 。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 。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 。从而把诗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 。”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 。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 。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 。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 。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 。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 。“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 。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 。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 。”作诗也是如此 。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