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写法怎么样?( 五 )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 。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 。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 。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
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2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
【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写法怎么样?】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
历史上依次名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 。
明代释镇澄《清凉山志》卷第七、第九,“异众感通,松说苦空”有记载道:“唐释法念,栖禅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风雨 。法念尝坐其间,若昧不昧,见僧作老比丘形,说苦空法 。
既寤,乃闻秋声瑟瑟,不胜其悲,因呼为苦空垒 。古碑犹存 。”青峰即黛螺顶,庵,即小庙 。唐代有僧人释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庙 。根据《清凉山志》的记载,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了 。黛螺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记载:“……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呼为大螺顶,志曰青峰是也,……传载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栖托于此 。”
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 。
明释镇澄所作《清凉山志》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历史史籍,它全面记述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点、寺庙沿革、僧尼传略、圣地特产乃至神话传说和僧俗人等对五台山名胜古迹的诗词歌赋,特别是对五台山的佛教活动、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依据,具有权威性 。“松说苦空”,记载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顶建庵,大松树下修禅悟道的过程 。再根据寺内保存完好的明万历年间的石碑记载,以及大雄宝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证明黛螺顶的历史应从唐朝算起 。
黛螺顶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体那一年还待进一步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