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读后感怎么写?( 四 )


希望我也能像孟非那样-----随遇而安(貌似我也是这样性格的人啊),过属于自己的小生活 。

《随遇而安》读后感怎么写?


之所以对这本书有兴趣,还是因为非诚勿扰 。这是我第一次写一本书的读后感,刚开始时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对于孟非,我也只是通过非诚勿扰有了较少的了解,《随遇而安》这本书是他的第一本写自己的书,简单的说就是自传吧,这让我对他的了解又更进了一步 。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十分寡淡的书,如果有人肯读完并由衷的感到有意思,他只能认为那是一个奇迹 。我觉得他太过谦虚了,但我却认真的读完了 。
从重庆到南京,从社会闲散人员到印刷工,再到一名著名的主持人 。或许在他自己看来,这很平淡,平淡中夹杂着一丝幸运 。然而,在我看来,他生命中这一件件看似平淡的事却组成了一番别有滋味的生活 。十二年的重庆生活成为了他最宝贵的童年回忆,是他生命中无法忘记的宝贵财富 。对于重庆,他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觉得,南京与重庆差别十分的大,这也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于我来说,我对重庆的体会没有他那么深刻,这也许和我的童年在广东度过的原因有关 。但每当我去到重庆,都能感受到到家乡人特有的热情和“粗犷”,这是和重庆”袍哥“文化密不可分的 。孟非眼中的重庆,就如同他所说的那样,筒子楼,大雾茫茫 。然而,对于现在的重庆来说,那些流传了许久建筑文化,特有的人文风情,仿佛都在慢慢的被抹去 。
这本书写了他的童年,写到了家人,就像在讲故事一样慢慢诉说着他四十年来一些不大不小的事 。
印刷厂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从那一刻起他懂得了劳动人民,也让他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处在社会的哪个阶层 。他一度堕落过,但他始终相信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或许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我在想,如果他的父母没有离婚,理科差的他当时要是读了文科,或许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但不管怎么样,用他的话说,一个岔路口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
我很欣赏他面对事物的心态,就如同这本书名一样,随遇而安 。书的自序中写道:“我既没有到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的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 。”对于他的谦虚,我很佩服,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很平淡,就像一潭清水,偶尔泛起一丝波澜 。淡定从容,随遇而安是他生活的写照,或许他的成功也是基于此吧 。
四十年是一段似长非长的时间,他用轻松的笔调,朴素的语言,以及最真挚的感情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我向往他随遇而安的心境,颇有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觉,他幽默的文字不止一次在我心中泛起波澜,尽管我正处在年少轻狂的年纪,18岁 。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四十年来他的酸甜苦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