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最著名的词有哪几首?( 四 )
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 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
那 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 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 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 的美感效应 。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 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 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
但这 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 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 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 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 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 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 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 切而又深刻的 。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 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 》“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 《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 人的力量 。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 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 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 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 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 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样人们就 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 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
因为人们的 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
由于“ 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 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 更寒 。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 时难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词作上片采用倒叙手法,从午夜梦醒 落笔,交代词作的时间与环境,是一个凄 凉的暮春雨夜,在这样的雨夜醒来,作者 感觉到异常的凄凉与寂寞 。
而这种心境委 婉的借助两个动作表达出来:听雨声,披 罗衾 。
经常鉴赏诗词的朋友大概都能了解 ,雨,这个意象在许多作品中都传递一种 迷离而哀伤的愁绪 。
最经典的就如秦观的 这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在本词中,雨更是愁绪的载体,“潺潺” 形容雨声 。
引自唐代柳宗元《雨中赠仙人 山贾山人》诗:“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 遮尽仙人山 。
潺潺二字既形象的描绘出雨 丝飘落的情景,也暗指愁绪的连绵不绝 。
下句,春意,指春天的气象 。
出自南朝梁 江淹《卧疾愁别刘长史》诗:“始怀未回: 叹,春意秋方惊 。
” 宋 陈师道《绝句》 “丁宁鸟语传春意,白下 门东第几家?” 郭小川《春暖花开》诗:“春天来了,处 处有春意 。
”阑珊,即残,将尽的意思 。
意出宋 贺铸《小重山》词:“歌断酒阑珊 ,画船箫鼓转,绿杨湾 。
” 春意阑珊即是 春天即将过去,雨夜,暮春,也就极大的 触发了作者的愁绪,而因为“这种哀愁的 密集、不断绝”所以,让他盟生“寒意”,这种“寒”既是身体上真实的感觉,也是心 上的一种悲凉 。
从梦里醒来,心境是如此 凄楚,从而更加贪恋梦里的景象 。
梦里什 么情景呢?梦里自己不是此处的囚徒,还 是往日的一国之君,依旧享受着人间的一 切荣华富贵 。
这样梦里梦外的欢乐与凄凉 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表现了 当下的悲凉 。
这 种对比,其实也是作者 今夕处境的强烈对比 。
也暗合照应了下片 “天上人间”的对比 。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一个“莫”字,把作者凄楚的心境表达的 形象而曲折 。
想念故国,按常理来说,应 该是很想凭栏眺望,急于看见的,但因为 作者此时的特殊境遇,一个被囚禁的亡国 之君,他别说此时不能重回故国,就是能 够返回,他又以什么面目去面对自己曾经 的先祖与臣民?还是不看了,看了只是徒 增伤感与愧疚罢了 。
“别时容易见时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