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有名诗句大全( 六 )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
千古名绝 , 众论殊多 , 见仁见智 , 学人自悟 。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 , 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 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 , 那激昂兴奋的情绪 , 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 , 是不难想象的 。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
诗中的酒 , 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 , 相传是周穆王时代 , 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 , 有如“光明夜照” , 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 , 用铿锵激越的音调 , 奇丽耀眼的词语 , 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 , 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 , 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
这景象使人惊喜 , 使人兴奋 , 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 , 定下了基调 。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 , 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 , 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 , 乐队奏起了琵琶 , 酒宴开始了 , 那急促欢快的旋律 , 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 , 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 , 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 , 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
这里的“催字” , 有人说是催出发 , 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 , 饮还是照饮 。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
“马上”二字 , 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 , 其实在西域胡人中 , 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
“琵琶马上催” , 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 , 倍觉悲痛” 。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 , 然悲感已极” 。
话虽不同 , 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 , 依据也是三四两句 , 特别是末句 。
“古来征战几人回” , 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 , 作谐谑语读便妙 , 在学人领悟 。
”(《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
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 , 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 , 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
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 , 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 , 你斟我酌 , 一阵痛饮之后 , 便醉意微微了 。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 , 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 , 醉就醉吧 , 就是醉卧沙场 , 也请诸位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 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 , 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 , 它虽有几分“谐谑” , 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
“醉卧沙场” , 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 , 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 , 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 , 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 , 借酒浇愁 。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 , 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 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
千百年来 , 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
战争诗词?求九歌·国殇[guó shāng]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 , 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 , 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 , 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 , 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 , 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 , 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 , 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 , 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 , 子魂魄兮为鬼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