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传承医学人物的诗句( 二 )


医学人文学系作为一门年轻但是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的学科,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发展 。
...
有人知道有关医学人文或临终关怀的英文期刊么? 问的好我也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从现实角度讲,现在中国国内的医学环境的人文性是越来越差了所谓好医生大多只是精通技术,而忽视病人的非生理特征而垃圾医生那就..............医学院校的教育更是彻底忽略医学的人文性教师要么忙于医院,要么忙于论文,要么忙于兼职学生都以能一字不差地背完几十本教材为荣相比而言,欧美等国由于医学技术的发达,文化形态的人文底蕴以及思想的自由和开放,早已开始关注医学的人文性体现一些著名学者已经提议医学博士学位必须与哲学博士学位绑定即医生本身除了需具备医疗技能外,必须具备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知识,有广泛的见识和爱好,能理解生命的真正涵义其实国内也有一些微弱的关于医学人文性思考的声音有一本叫 医学与哲学的 刊物,东南大学也有罕见的医学人文系我是一名在读的医学本科和文学本科双修大学生,如果有机会,愿意和你做更多探讨
医学生人文素养问卷调查 医学生,具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治病救人的前提,首先要有较高的医德,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人文素养 。
古训“病家求医,寄以生死” 。
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要做治病救人的工作,肩负千钧,事关生死,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
这种医学专业素质简单的概括就是——仁心妙术,缺一不可 。
“仁心”并不仅仅表达一个医德的含义,“妙术”也不单单指医学上的知识与技能 。
他们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 。
也即,在正确的思想导向下,以良好的人文素养渗透于过硬的专业技术中,以使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 。
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它的工作和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人群 。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 。
我们若以简单机械的技术主义对待我们的病人即违背了事物运行的规律,这不符合医学工作的性质 。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人提出医学模式需要转变,即由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
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已明显限制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成为当代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 。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经济、文化方面的人文知识,都成为新医学模式对我们医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 。
举一个简单而典型的例子——高血压 。
这种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健康的疾病不仅涉及到生物学的遗传、代谢、内分泌等因素,更加与社会环境、心理压力、生活习惯等因素息息相关 。
还有我们口腔专业中有一种叫做口腔扁平苔藓的疾病,这种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几乎所有患这种疾病的患者都有着精神或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 。
而心理治疗也是这种疾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
若只关注到生物因素而忽略社会心理因素必然导致治疗效果不能达到最优化 。
另外,我们的医疗过程,并不仅仅是面对“疾病”的过程,更是一个医患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忽略患者“人”的属性 。
只有达成与患者感情与精神世界的互融,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从而使我们的医疗工作的效果达到最大的优化,也才能使使医患、护患能够达到一种相互理解、彼此信赖的良好关系 。
而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的建立是我们医疗工作中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 。
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医务工作者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基础的 。
我们作为培养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学校,有责任在这方面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
校报,正是一个能起到这样作用的良好平台 。
路漫漫其修远,在这条需要不断上下求索的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