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最著名的诗有哪些( 三 )


一次 , 李白乘舟沿江而下 , 经过天门山 , 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 。
于是 , 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
诗曰:?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 , 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 , 对峙如门的英姿 , 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 , 孤帆远来的美景 , 同时 , 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 , 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
?首句说天门山中间断开 , 故汹涌的长江得以奔泻而过 。
楚江 , 即长江 。
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 , 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 。
“断”、“开”两字 , 下得利落有力 , 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 , 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 , 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 。
?次句顺接前句“楚江开” , 具体写清碧的江水流经天门山时回旋景象 。
博望 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 , 江面变窄 , 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 , 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 。
“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 , 落语看似平常 , 实准确难移 。
?第三句写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 , 远远相对 , 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 。
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 , 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 , 各据一岸 , 与中间奔流的长江 , 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
?第四句写江上行舟 。
前人关于此句含义的解说颇纷杂 , 其中一说以为“日边”指西方落日 , 象征着唐帝都长安 , 也即象征着当时朝廷 , 因此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 。
其实 ,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本事是不易考定的 。
就全诗而言 , 李白是因行舟时即目所见 , 而随兴吟发 。
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 , 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 , 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 , 这是一幅多么惬意 , 多么美好的图景!反映了李白写景纪行诗歌一种带有夸张语调的写实风格 。
因此 , 与其从这句诗中深求寓意 , 毋如仍将它当作一句优美的写景诗句来欣赏 , 以保持其纯美的诗味 。
希望能够帮到你
李白诗词的鉴赏 李白的月朋友之远方来 , 陪其重游夫子庙 , 走至文德桥上 , 我低头寻思 , 可惜那日不是明月高挂 , 无缘赏那半边月明 。
当年诗人李白在附近赋诗饮酒 , 只见皓月当空 , 碧波秦淮 , 于是凭着酒性来到文德桥观月 , 醉眼朦胧中 , 只见一轮明月落入水中 , 便连忙跳下桥去捞月 , 月亮在挽臂捞之时自然分成两半 , 从此立桥中央俯视 , 能看到河水中左右各映半边月亮 , 这一天下奇景 。
寓言里的猴子捞月只得一个笑柄 , 给后人一个启示而已 。
而李白投水捞月的故事 , 却给文德桥带了永久的荣誉 , 撩拨了多少古今中外的游人为之而驻足 。
著名的现代诗人闻一多就在自己的叙事诗《李白之死》里用优美的诗句再现了当年李白捞月的情景 , 诗中写道:“月儿初还在池下丝丝柳影后窥看 , 象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于今却已姗姗移步出来 , 来到池西 , 池波一皱 , 又惹动了娴静的微笑……”李白的月 , 但凡稍有了解古诗的人首当想到便是他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笔者因是金陵人 , 故先蘸笔墨描眉文德桥含带一点私心 。
这首小诗 , 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 , 更没有奇特新颖的立意 。
用一种叙诉的语调 , 表达了一种思乡的情绪 。
然而他却流传至今 , 耐人寻味 。
客居异乡的人 , 总多多少少有些思乡情结 。
白日忙碌时也就罢了 , 每当夜晚仰卧于榻上 , 周围的一切都静了 , 只有头顶那一弯月冷冷清清地陪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