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在古代诗词中充当什么样的意象

兰花在中国久负盛名,有花中君子的美誉,以香取胜,色泽宜人,迎寒怒放,风姿潇洒,品格高洁,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古今文人描写的对象 。兰”意象丰富了咏物诗的审美与内涵,诗人也赋予了自然之兰种种全新的含义,使其本身具有多种深意 。
一、隐士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
任世味浓淡,兰花幽谷独芳,不与群花斗艳,淡然自处 。此种静虚平和的特质,恰似隐士高洁清朗的性情,使他们形成心境灵魂上的契合,于是出现了隐士吟咏兰的佳句 。
二、君子
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当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
兰花笑傲霜雪,不卑不亢 。它已成为其忠直高洁之志的象征之物 。千古年来,它淡然却坚执,灼灼绽放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清寂境界中 。
三、美人
马湘兰曾咏兰诗一首:
空谷幽兰独自香,任凭蝶妒与蜂狂 。兰心似水全无俗,人间信是第一芳 。
兰花多生于静谷,且内敛神秘而灵动慧洁,因而世人又赋予它们“空谷佳人”的美誉,“蕙质兰心”亦成为品评女子心性纯善温雅的审美标准 。
兰花在古代诗词中充当什么样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兰花意象有着多元的内涵 。
诗人常常以兰喻君子,以兰为爱国者的化身,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 。
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 。
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
“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 。
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 。
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
兰花诗如: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
”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
”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
兰花在古代诗词中充当什么样的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到底是什么?举个例子 。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 。
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
?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 。
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
?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
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