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历史( 九 )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 。
鲍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 中国文学概况 中国文学,即中华民族的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
中国文学,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自己的审美观以及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 。
发展概况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学都有各自发生、繁衍、发展的历史,也有各自的价值与成就,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交融 。
例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维吾尔族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傣族的《召树屯》、彝族的叙事长诗《阿诗玛》、蒙古族的叙事诗《嘎达梅林》等,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
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
紧接着,又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的光辉代表,即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
以创作方法而言,《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
汉魏六朝,出现了带有民间文学刚健清新风格的新诗体——乐府,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重要标志 。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都是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 。
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汉末出现了《古诗十九首》,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 。
七言诗的产生要晚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 。
经过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唐代,近体诗进入鼎盛时期 。
在这个时期,古体诗和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
中国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
两者的关系发展变化经历了“乐府从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 。
“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组合 。
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 。
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 。
到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成为可与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作家 。
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能力 。
而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而形成的新的诗歌样式——散曲,则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 。
由于散曲大量吸收民间方言俚语,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色彩,并且具有以往诗歌中少见的诙谐和幽默,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
同时,传统诗歌仍创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各代均数量巨大且有自身的特色,但总成就都没有超过唐代 。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的文学正宗是散文 。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虽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叙事,初具文学特质 。
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争频仍,士人们纷纷献计献策、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亦得以迅速发展,其中主要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
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
由于儒、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流派,所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 。
这时期的散文,有感情激越、论辩性强;辞藻华美、结构严谨;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点,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 。
汉代散文更讲究文采,对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 。
这时期,司马迁的《史记》问世,这部巨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规模宏大又结构严谨,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刻画人物性格、抒情议论,都获得极大成功 。
因此,《史记》不仅被视为史书杰作,而且传记部分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