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写作背景( 四 )


翟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 。
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 。
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水经注》)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划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 。
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 。
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 。
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 。
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 。
好像上天在铺排这个仪式时突然想到要补上一个代表,让蠕动于山川间的渺小生灵占据一角观礼 。
被选上...
关于长江的诗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 。
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 。
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
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 。
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 。
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 。
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 。
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
卜算子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
日日思君不见君⑵,共饮长江水 。
此水几时休⑶,此恨何时已⑷ 。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⑸ 。
注释⑴卜算子:词牌名 。
北宋时盛行此曲 。
⑵思:想念,思念 。
⑶休:停止 。
⑷已:完结,停止 。
⑸定:此处为衬字 。
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
译文: 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 。
天天想念你却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
这条江水何时不再这般流动?这份离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的心如同我的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意 。
作品鉴赏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
此词以长江起兴 。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在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
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
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
”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 。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
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