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有哪些?( 六 )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谦颇 。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
⑦叙事抒情 。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
⑧借古讽今 。
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
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 。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 。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
(二)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
诗词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