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怎么写?( 九 )


百思不得其解 , 于是我查了百度百科 , 百度给出的解释是:“站在狼山脚下 , 作者抚今追昔 , 从骆宾王 , 到张謇 , 写他们对于大海的追求和企盼 , 在这里 , 大海不仅仅是一种广博胸怀的象征 , 更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状态的象征 。只有突破封闭性和传统性 , 在开放的状态下 , 文化才能显出它的微型机和活力 。《狼山脚下》用文化的眼光来理解历史 , 使我们感觉到了文明追求中沉重的脚步 , 文章借历史传统和历史遗迹来启迪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 , 要使文明呈现出它的灿烂 , 必须突破文化的保守性和狭隘性 , 必须正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 只有这样 , 现代化才能与文明同步 。”
这个解释 , 恕我无法认同 。我不知道这段解释是否是余秋雨的本意 , 但我个人通过阅读认为 , 如果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 这么整篇文章最多只有一半可以响应这个主题 , 其他的内容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
文章的第一部分对狼山的名字进行评判 , 我不太明白作者此番言论的意义 , 也许可以说明“突破文化的狭隘性” , 这一点我表示认同 , 但最后提及长江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 尤其是那个具有一定哲理性的比喻 , 更与解释中所说的主体不相关 。
张謇也说得通 , 他因科举而当官 , 后来却“绝不做状元名号的殉葬品 , 站在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瞭望 , 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 , 这个例子我认为是可以附和主题的 。
但其他的内容就说不通了 , 骆宾王如何能成为文化状态的象征?百度又给出了一番我认为及其不合理的解释 , “这个天才文人并未因坎坷遭遇而磨灭了博大的胸怀 , 勃郁的诗情一有机遇就会随口喷出 。作者并进一步推测骆宾王因露峥嵘说漏了嘴 , 而走上了新的旅程 , 选中了长江和狼山 , 静静地在那里终结了波涌浪卷的一生 。诗人在生命将枯之时 , 选择狼山作为归宿 , 实际就是在借狼山那独特的地势向后人倾诉:尽管饱受压抑 , 但生命脉不能被框死 。”我并不认为一个连真假都不知道的故事可以让人杜撰出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言论;即便这些理解是正确的 , 我也同样不认为他们可以与文化状态连接起来 。
当然 , 或许文字中还藏了一些我目前为止还看不明白的内容 , 也可能这些百度上的解释并非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那么恕我眼拙 , 不知道余秋雨这篇文章想要说些什么 。如果把它单纯地当作一篇游记的话 , 那我认为它还是不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