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金色的秋天》说课稿怎么写?( 四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我借助多媒体VCD,播放“课文朗读”,屏幕上秋天的美景,声情并茂的范读,悠扬的背景音乐,使学生沉浸之中,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产生了想读的欲望 。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受和理解内容 。
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低一些,因此,在学生自读前,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
(四)品读课文,学会欣赏文章的语言文字 。
1.创设情境,在读中加强体验 。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在学生读前,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描绘秋景的视频,屏幕上漫山遍野金黄的树叶,一望无际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把稻杆压弯了腰,累累的果实缀满枝头,给了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加上自己有亲身的体验,仿佛一下子身临其境.再让学生根据情境来读,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
2、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品词析句 。
怎样读好,当然牵涉到一些具体方法 。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还是应进行朗读
指导 。我利用多媒体VCD展示课文朗读指导,具体的方式方法,并不是我的指导所在, 激励人的话www.daodoc.com 2 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 。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 。我让学生个别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表演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欣赏文章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文章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
3、情景表演,以演促读 。
本课的朗读重点在第二小节,这一小节共有3句话 。写了秋天的树叶 。我设置了一个情景表演 。“多么可爱的小树叶呀,老师想做一回树妈妈,你们愿意做我的孩子吗?”孩子们都上来和我排在一起,我叙述:“秋天来了,秋风一吹,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孩子,你们在离开我时,会怎么样向我告别呢?我们一起来表演小树叶向妈妈告别的经过好吗?下面的小朋友扮秋风 。”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孩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小树叶,动情地向树妈妈告别 。我再让学生自由站起来表演读文,孩子们已是手舞足蹈,充满激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