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写法怎么样?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想起这段话时,我想努力揣摩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愉快还是悲伤?是兴奋还是寂寞?
慢慢咀嚼着这些似景非景的文字,慢慢渗入其中,用心聆听着作者的心声,用心去理解作者的精神深处,.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触 。
只身一人,期望着踏遍那些古人曾走过的地方,追寻那若隐若现的人文光辉,曾感伤过莫高窟,曾怨恨过道士塔,曾懂得了阳关雪 。而更多的却只是对那些残破不堪的历史的无奈与惋惜 。
作者也曾迷茫过,也曾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 。他无法在脑中找寻到能更好形容这些景的词,因为他无法摆脱那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对他的长期熏染 。他每走到一个地方便会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他的全身,使他感动使他喟叹 。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景吗?我想,人文精神才是他所感受到的最深的东西 。文化的灵魂牵动着坐着的灵魂 。他看到了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炎黄子孙的悲哀和那人文精神的没落 。
他幻想着自己能够挽回,自己能修补好那千疮百孔的华夏文明 。但是事实却是残酷的,作者也只能以此方式来抒发出自己捏性压抑已久的情感 。
踏着前人走过的路,怀揣着与前人截然不同的情感,游历着众多古迹 。也曾感悟,也曾哀伤,也曾释怀,也曾迷惑 。一幅幅景,一点点文明 。景中寓着情,心中怀着痛 。努力修补着被摧残的中国文化灵魂,努力找寻着失落的人生真谛 。
合上书,脑中勾起了一幅幅充满着情的景 。闭上眼,深深感悟到了我们五千年华夏文明包涵这的那充满神圣光芒的人文精神 。

读文化苦旅有感写法怎么样?


曾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推荐我们去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直没有好好去实践过,今年暑假趁着学院的读书月的动力就把余秋雨教授写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 。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 。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 。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