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失望的古诗词( 六 )


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宋、元时对庙祝、巫师的称呼 对绿林好汉的尊称 2、太仓一粟:tàicāng-yīsù 大谷仓中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 3、太常:tàicháng 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献之太常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4、木版:mùbǎn 用来印刷的刻上文字或图画的木板 5、木本:mùběn 茎的木质部发达、比较坚硬的特性 6、木本水源:mùběn-shuǐyuán 木的根本,水的渊源 。
引申为追根求源 孩儿生身二十年,尚不知木根水源,真不肖而又不孝矣 。
——《石点头》
岁月如梭,愿与汝歌 。
光阴荏苒,愿与汝舞 。
洗尽铅华,愿与汝好 。
...[顶]李清照 《中国历代名女》——一代词人李清照一对描金彩绘龙凤喜烛,插在修长的美人型烛奴上,它的光焰欢快地跳跃着 。
两盏垂着金色流苏的八角薄纱大红宫灯,悬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绯红 。
新人静地坐在妆台前,绣红的大红盖头把她和周围的一切隔开了,眼前只是一片红色的神秘的朦胧 。
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 。
就要为人之妇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静的闺阁生活,一晃眼就过去了 。
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 。
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淳朴的书卷气 。
她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写得一手秀丽的小楷,铁划银钩;她对前朝李思训、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都十分酷爱,也常常研朱挥毫,作几幅翎毛花卉 。
她通音律,早在儿时就已学会抚琴;她父亲常对她母亲感叹:“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现在她就要成为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媳,青年大学生赵明诚的妻子,她不由感慨系之 。
正是冬天,一个丫环特地送来一枝梅花,拜过天地,喝过交杯酒,她和赵明诚入了洞房 。
赵明诚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 。
晃眼婚后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 。
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 。
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 。
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 。
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 。
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 。
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 。
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 。
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
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 。
不料,赵挺之与李格非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去,赵家父家败,心寒已极,赵明诚与李清照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 。
赵明诚性情淡泊,屏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 。
前几年赵明诚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 。
”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这种爱好,比作杜预的“左传”癖和王维的“书画”癖,李清照千方百计宿减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荆钗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夫妇二人便共同校勘、鉴赏、整集签题,指摘暇疵,其乐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记,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欢喜不已 。
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 。
一天,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仿佛不经意为之,可是我苦苦寻思,却总也想不到,道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