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壁的古诗( 二 )


可现实与他想象的相去甚远 。
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
不久,却因权贵进谗被排挤出朝 。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郁闷 。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协助讨贼 。
后来李遴反叛朝廷,李白受到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 。
此后他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直到病逝 。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形成于十五六岁时 。
“十五观奇书”、“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是一个从小就“发狂”的人 。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 。
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
他死后,为我们留下了九百多首诗的文化遗产 。
关于李白的人品,历史上却毁誉参半 。
其中最让人诟病的莫过于他巴结权贵 。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
”听着有些让人肉麻 。
这好像与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形成巨大的反差 。
因为一个道士举荐,唐玄宗召他入京,他竟然得意得高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进京后他又巴结太子宾客贺知章,换得贺知章“谪仙人”的赞誉,才被唐玄宗诏为“翰林供奉”(等着使用) 。
于是有人说他既轻狂又厚颜无耻 。
不过今天看来,在盛世年代,文人想当官好像没有什么不妥 。
他向有权的人献诗,就跟今天的毕业研究生或大学生求职时投简历、参加面试是一个模式 。
...
有关一些诗句的传统节庆问题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