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八 )
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 , 已宛然在目 。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
下片写重九感怀 。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 , 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之句 。
宋时 , 此风不衰 。
所以重九这天 , 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 , 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 , 赏菊依旧 , 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 , 帝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上下对比 , 大有物是人非 , 今昔异趣之感 。
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 , 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 , “人瘦也 , 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 “天还知道 , 和天也瘦 。
”(秦观《水龙吟》)等等 。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
原因是 , 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 , 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 , 读之亲切 。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 , 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
例如 , 下片写菊 , 并以菊喻人 。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
“东篱' , 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 , 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 , 实际是藏头 。
又如 , “把酒”二字也是如此 , “酒”字之前 , 本来有“菊花”二字 , 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 , 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
再如“暗香” , 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
“黄花” , 也就是“菊花” 。
由上可见 , 全词不见一个“菊”字 , 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 , 吟味时多一层思考 , 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 。
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 , 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 。
”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
“莫道”一句 , 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 。
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 。
明诚叹赏 , 自愧弗逮 , 务欲胜之 。
一切谢客 , 忌食忘寝者三日夜 , 得五十阕 , 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
德夫玩之再三 , 曰:‘只三句绝佳’ 。
明城诘之 。
答曰:‘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正易安作也 。
”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 , 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 , 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 。
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 , 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
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
所以 , 今天我们在欣赏时 , 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 。
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 , 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
但愿读者诸君莫道不受用 , 金榜题名时 , 你比我高兴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