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古诗( 三 )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
“静”是全诗的血脉 。
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
3.潭面:指湖面 。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
两说均可 。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意思: 江南特别好,风景对我很熟悉 。
太阳出来的时候比火还红,春天来的时候井水碧蓝色还绿 。
能不会忆江南吗?
古诗望洞庭的诗意1、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
2、原文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3、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
湖光:湖面的波光 。
两:指湖光和秋月 。
和:和谐 。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
潭面:指湖面 。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
白银:一作“白云” 。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4、《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
《望洞庭》的全部诗意是什么?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
1.作品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2.白话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
3.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