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锋转向,逆入平出 ”?( 二 )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
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 。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
4、简析婵娟形象 。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 。
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 。
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 。
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 。
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 。
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 。
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
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
5、《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 。
《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一 。
作为历史剧的人物塑造,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 。
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 。
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 。
塑造屈原的形象时,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 。
赋予了他雷电的性格 。
婵娟的形象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 。
在把要歌颂的理想人物推向高峰的同时,作者也把他要贬斥的反面人物贬入深渊 。
南后郑袖的形象几乎集古往今来一切此类坏女人的大成,像毒蛇一般凶残恶毒 。
可见,《屈原》的人物描写都具有一种极端的强烈的色彩,作者为突现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征,敢于大刀阔斧砍削一切枝蔓,不像现实主义注意细节的真实 。
6、《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 。
《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二 。
此剧故事情节单纯,结构安排集中 。
作者撇开屈原一生多种复杂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屈原的迫害和屈原反迫害斗争的事件,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刻画,悬念多、起伏大、集中强烈 。
在一定的时间内,情节简单,可以给作者留出更多的“间隙”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内心,抒发感情 。
这是诗剧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
7、《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 。
《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三 。
根据诗剧的要求,《屈原》的语言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 。
剧中不时穿插抒情诗与民歌,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
剧本引进了屈原的不少诗歌,如《橘颂》、《九歌》等,并以《橘颂》贯穿全剧 。
《雷电颂》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气势磅礴,更是诗的精华所在 。
剧中的抒情语言,注意到与舞台环境的结合 。
在橘园中歌颂橘树;在东皇太乙庙呼唤风雨雷电,斥骂土偶木梗,使全剧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诗的氛围和意境 。
剧中大多语言是诗化了的口语,是有节奏的散文 。
《屈原》是接近诗剧的剧作 。
郭沫若(1892 – 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
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聂 》、《王昭君》、《...
郭沫若被世人称为什么 被世人誉为“郭体”的郭沫若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 。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