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锋转向,逆入平出 ”?( 四 )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 。
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 。
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 。
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郭沫若的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 。
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
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