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陶行知读后感怎么写?

花了整整十多天的时间,每天回到家临睡前,我便捧起《走近陶行知》一书 。一开始,我只是想借它来催催眠,到后来,到了睡觉时间了还在看,是真的看出滋味来了 。书中那近百年前的故事,貌似陈旧,但理念好多放在今天仍然是鲜活的好例子,是时髦的教学理念,好多用在新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 。
80多年前,陶校长说要“教学做合一” 。他说:“在做上学:学的才有用,才能透;在做上教,教的才能明白,才能详尽 。”比如我们教学生学习生字的书写,必得结合具体的生字,和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到生字书写的具体笔划、书写的过程中,在这过程里做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法,才能写出正确、美观的字来 。阅读教学时我们要走进文章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必得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细致的感知、解读,走进文字的深处,融入文字营造的浓浓情境中去,感动的同时也才能获得心灵的重生 。在那时,学校就有“活的生物课” 。姚文采老师的生物课,既丰富又有趣 。他把挖草药的请来,教学生认识各种中草药;他把种花木的请来,教学生在中各种花木的方法;他把科学社专家请来,教学生辨认各种生物科别……学校有生物室,有植物园,这多么令人羡慕啊!如果,我们现在的学生少一些重复的练习题,多一些亲近生活,亲近自然的实践活动该多好啊!毕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更感兴趣的,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是更有趣,更有效吗?如果,我们学校也有一块地,上面允许我们的学生种种菜,养养鸡啊什么的,一定很受学生欢迎 。
在80多年前,陶校长就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然而,回想我做的一些事,有没有在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呢?有一天自习课,我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看课外书,画画,孩子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突然我发现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杨博他的课桌椅周围有一些白色的纸片,我走过去,大声呵斥:“看看你的课桌周围,你在做什么?弄得这样脏?你这个个不争气的!”过了一会儿,耳边才传来很低的声音:“老师,我在做雪花 。”孩子可能被吓着了,也知道错了吧,赶紧拿扫把来扫干净 。现在,回想回想,作为老师的我,除了疾风骤雨,就不能春风化雨了吗?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画画时,当我第一次把我的作品《春天》带回家时,虽然画得不好,但我的父亲母亲却很默契地什么也没说,把我的作品挂在了我的房间,那一年父亲与我一起,把我的作品,糊满了整间屋子,从地平开始1.5米的高度,竟也将家中四壁装饰得挺美 。我的父亲学历不高,母亲更是几乎不认识字,但是他们对我的教育,比起读了十多年书的我,似乎更加高明 。父母用他们的宽容,用他们的智慧,既保护了我的童心,又让我自觉改正了错误,阳光而健康地长大 。《拆表的故事》中,陶校长也是用他的宽容,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 。保护孩子的创造力,遇事多一点冷静的分析,多一点理解和宽容,那么,保护的不仅是一颗天真的童心,有时甚至是在保护着中国的“爱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