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教学反思如何写?( 四 )


一、 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
从图入手 , 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 , 指导朗读 ,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 , 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 , 以游览形式开始 , 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 , 有始有终 。
二、读通句子 , 美读全文。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 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 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 , 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既有趣又优美的散文来说 , 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 。因此 , 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 , 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 , 图—文—想—画—说 , 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 , 小中见大 , 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 , 产生喜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读;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 ,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 。至此 , 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
三、 放飞想象 , 尝试涂鸦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 , 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 说一说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 , 他们脑海中的天狗 , 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 , 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 , 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 , 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
四 、挖掘教材 , 填补空白 。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 , 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 , 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 , 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 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
课文结尾处让孩子们学做导游 , 带领游客欣赏景色秀丽的黄山 , 将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 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本课的学习 , 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眼、嘴、脑、手的参与 , 收到一箭几雕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