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窗口读后感如何写?

《文化苦旅》,一个萦绕着沉重气息的书名 。书是爸爸的,已经比较旧了,微微泛黄,但依然飘溢着些许淡淡的书香 。
读这本书,那是我正在独自归乡的火车上 。十五小时漫长的车程,苦于无人同行解闷,索性捧起手头的书,埋头细读 。一面无形的织锦立即将我包裹起来,隔绝了车上的喧嚣,心,已经踏向了另一个世界 。
书中所涉及的地域大多与古代文化有关,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个‘人文山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
在这一篇篇深沉而略带自豪的散文里,我也跟着一起无端地感动、喟叹,为了那些失落的秘符,亦为了自身的贫瘠 。我无比清晰地看到自己在这偌大的天地间一点一点渺小下去,渺小下去,成了一个看不见的点 。只恨不得把古今中外的文人故事通读一遍,将这些“人文山水”好好游一遍再来品读此书 。
我看书并不喜欢按顺序通读一遍,只是信手翻阅,不忍让如此诗意的邂逅落得这般刻意 。翻到《老屋窗口》时,我正坐在舅舅的车上从县城奔向那个小镇,那个还保留着我的老屋坐落的小镇 。
走进阔别了多年的老屋,和租住在一楼的阿姨打过招呼我便颤颤巍巍地上到了二楼,朦朦胧胧之间似乎想起了什么,待我再仔细想时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了 。
老屋窗前是一片草坪,不远处亦是连绵的群山 。于是,时空重叠,思绪开始混乱:“山那边是什么呢?是集市?是庙舍?是戏台?是神仙和鬼怪的所在?”这些,亦是我儿时的痴想 。
“我到今天还没有到山那边去过,我不会去,去了就会破碎了整整一个童年 。”可是,当我离开时却一眼瞟到了门前草坪上修了一半的练车跑道,那一刹那我仿佛听到了我记忆里那个烂漫童年破碎的声音 。后来的游玩自然变得十分感伤,心里暗暗后悔,又说不出后悔什么 。
晚上,以失没家乡者的名义又将《老屋窗口》拜读了几遍,在惆怅中混然睡去 。
醒来,索性借着洒在窗口前的几缕醉人的晨光将书中所有和故乡沾了边的篇目都找了出来 。无字的精美牌坊,尼姑庵的美丽女教师,落寞的酒公,这些似乎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它们那么遥远,此刻却真真切切地充斥在我的心里,近在眼前 。
这些奇遇简直就是玉环的回眸一笑,使我曾以为斑斓的回忆有如六宫粉黛一般颓然失色了 。心里竟渐渐泛起不平 。
良久,又呷了一口淡茶,嘴角微微上扬,平息了心中的不甘:是了,也只有秋雨先生的生花妙笔才能如此巧妙地勾勒出那些令人神往的魅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