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窗口读后感如何写?( 三 )


站在老屋窗口,我看到了过去 。
那是一个红点,在清晨的雪岭上晃动 。像朝圣一样,河英扎着一方红头巾在山的那一头,迤迤逶逶地走向学校,走向书本,在许多家庭还未起炊烟的时候 。
河英是个十五六岁的大姑娘,也许是某种意识深处的反叛,河英逃婚来到学校,她乞求老师收留她,女教师走过来,一手抚着她的肩头,一手轻轻地捋起她的头发,当两双一样明净而润湿的眼睛静静相对时,河英和我坐在了同一个教室,那年我六岁,河英16岁 。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命运,成见与陋习像覆盖于大山上的雪一样闭塞了人们的心灵,但一个青春生命的萌芽却如雪岭上飘动的丝巾,在一片白色中崴崴颤颤地却又顽强地绽放着生命的红 。
红得让人注目,红得让人侧目 。
运动会上,河英穿得运动服绷得很紧,身材流畅而柔韧,门外顿时响起了怪叫,断而是一片嘁喳,过后便是沉默,最后便是一场灾难 。
透过老屋窗口而遥遥相对的雪岭,一方红头巾怎能不在我记忆中晃动呢?以自己的一点殷红去刺痛满山的死寂,在清晨冷肃的严寒中,一路朝圣 。
我问起我旧日同学,打听河英的下落 。
“山里女人,就那个样子,成天干粗活……成了老太婆了……”
三言两语,打碎了我整整一个童年 。
也许,我不应该跑过山的那一边去 。记忆的生命是尘封、珍藏的 。不要去触摸它,追寻它,像一切被氧化的事物一样,揭开它面纱也就是葬送了它的生命 。
为着一种说不清的理由,我来到老屋,也因为一种昭然若示的理由,我对母亲说:“我明天就回去 。”
今天在看《语文读本》时,看到了一篇余秋雨先生写的文章 。我想以前听说过他的名字,还没有拜读过他的文章呢,于是便接着看了下去 。
这篇文章叫做《老屋窗口》,是一篇半现实,半回忆的文章 。写了作者回到老家住在自己童年时居住的地方,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而又由一场大雪,想起了一位比自己大十岁的`女孩子——河英 。她是第一个去他们学校上学的女孩,每天都有由她妈妈和老师的目光护送着去上学 。而河英到了十五六岁,应该是结婚的时候了,而她却不愿意,希望能够继续上学,所以逃婚 。而在几位年轻女老师的帮助下,使得这位女孩子能够重回教室上学 。而这位“创新”的女孩的行为引起了乡亲们的议论,他们经常以河英为坏孩子的“榜样”而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当作者回乡后想去寻找她,发现她还是和其它妇女一样,在家中干粗活,照料一大堆的孩子 。
作者通过写这样一个希望能够与传统思想斗争而最后还是被传统思想打败的女孩,使作者也使读者引发了深思 。在我看来,这个女孩子确实是有很前卫的思想,能够有新的主张,有了现代文明的模式,但很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几个能够形成]她那种思想,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那是荒谬,无耻的 。他们还保留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假如当时有多一些人想到这一点,我想,今天的中国应该是会更加富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