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 三 )


中外理论家和作家对文学的话语含蕴性质有着相近的认识 。
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认为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的,可以满足读者的似乎无限的阐释兴趣 。
刘勰把“酝(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
文学清代贺贻孙更直接地主张“诗以蕴藉为主”,从而把“蕴藉”提到文学创作的主要层面上 。
在西方,但丁就主张文学有“四义”:字面意义、(通过文字所得到的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寓言意义(共称为神秘的意义,) 。
这四种意义的层层组合和涵摄,正相当于我们所谓话语蕴藉 。
中西双方尽管存在文化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差异,但都一致地得出肯定的结论:文学是一种话语蕴藉 。
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
可以从两点去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 。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
这就是说,文学活动作为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话语系统 。
离开话语系统便不存在文学活动 。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特质 。
本文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和风格等的复合体)构成的,离开话语系统便无所谓本文 。
本文作为话语蕴藉,就是指本文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
列举过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
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过的那样,第五、六行尤其蕴藉着丰富的含义 。
“万里悲秋常作客”有着至少五层意义:第一层,“作客”在外,过与亲人离别的日子,当然让人惆怅;第二层,不仅“作客”,而且是“常作客”,时间的增加实际上等于是强化了离愁别绪;第三层,在秋天常作客,自然使人充分地领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剧氛围;第四层,这秋天不是一般的秋天而是“悲秋”,所以又加强了悲伤情怀;第五层,这地点离家“万里”之遥,空间距离的遥远更突出了悲剧性 。
与此对应,“百年多病独登台”也含有至少表示了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体弱多病,处境艰难;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再来看纪弦《你的名字》(1952):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日每夜 。
写你的名字 。
画你的名字 。
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
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树时,啊啊,多好,多好,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 。
这让诗人如此思念、热爱和寻觅的“你”是谁?“你的名字”又究竟指谁?诗人没直接说,而是蕴藉在整首诗里,令人回味再三 。
当代诗人海子的《亚洲铜》(1984):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 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们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 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们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这里的“亚洲铜”显然是诗的中心形象 。
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
全诗由 4段组成,而“亚洲铜”三个字在各段的开头都两次反复出现,总共反复达 8次 。
这种反复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音律,二是意义 。
首先,从汉语语音形象考虑,“亚洲铜”所起的很大程度上正是“歌”所需要的回环复沓作用:反复述说“亚洲铜”三字,既是“歌”的回环形式所需要的,更加强了音节效果 。
因为,“铜”(Tong)字念来音调浑厚、悠长,它的反复出现可以使诗回荡着一种特殊的旋律,构成了“歌”的宏亮、浑厚而又绵绵不尽的回环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