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愁”诗有哪些?( 五 )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 。
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 。
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
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
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 。
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
‘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
”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
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 。
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
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 。
”“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
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
”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 。
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
”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
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 。
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
”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
”作法相同,可以类比 。
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 。
”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 。
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 。
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 。
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 。
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 。
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
读《李清照诗词》3000字有感读《李清照诗词》有感阅读:16482008-08-07 09:14标签:文化一直以来X就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尤其对宋词更是偏爱,而宋词又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我呢则对婉约派的诗词尤为喜欢 。
不过婉约派与豪放派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婉约派一般写的是闺情伤离相思等,而豪放派的题材相较婉约要广得多,有山川河貌的描写、家国之思、社会事件等,婉约派更注重铺陈,而豪放派直抒胸臆的较多而已 。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这可能也是我喜欢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