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全诗意思( 二 )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
创作背景: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
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 。
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 。
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
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 。
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 。
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 。
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
...
敕勒歌加拼音古诗 chì lè gē 敕勒歌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yīn shān xià敕 勒 川 , 阴 山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lǒng gài sì yě天 似 穹 庐 , 笼 盖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yě máng máng天 苍 苍 , 野 茫 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
扩展资料: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
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 。
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 。
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
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 。
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敕勒歌...
敕勒川这首古诗诗句原文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