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怎么写?( 四 )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 物质生活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裕 , 但我们仍然不快乐 , 很多时候感到莫名的失落和悲观 。我们拼命地工作 , 无非是想过得更好一些 , 但渐渐地我们发现 , 越是拼命 , 理想生活似乎离我们越远 。甚至还不如改革开放之初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 。我曾经对同一所大学两张不同时代的毕业留影做过对比 , 一张是1983年的 , 一张是2003年的 , 相隔20年 。1983年的那张是黑白的 , 学生年龄参差不齐 , 穿着十分朴素 , 但他们所有人都笑得很灿烂 , 那眼神和表情无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 顿时内心为之一震 , 有种被冲击的感觉 。2003年那张是彩色的 , 学生年龄都差不多 , 衣服是五颜六色的 , 都较艳丽 , 但他们的笑容和眼神却是空洞的 , 有一种解脱式的喜悦 , 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 , 甚至沮丧和麻木 。单独看它们任何一张 , 也许你都不会感觉到什么 , 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 , 你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当今 , 物质条件虽然非常丰富了 , 但我们并不快乐 。或者说 , 物质生活的富有并不能带给我们精神生活以满足和愉悦 。生活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生活的质量 。周国平说:“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 , 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 。”这恰是被我们忽视的 。
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奥伊肯(Rudolf·Eucken)1908年曾写过一本书 , 叫《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他那时便认识到这个问题 , 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他所处的时代似乎是我们所熟悉的 , 是一个基督教信仰崩溃和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 , 人们的生活意义已经丧失 。奥伊肯最忧虑的便是物质成果与心灵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 。人们过分专一地投身于劳作 , 其结果会使我们赢得了世界却失去了心灵 。“现实主义文化”一方面只关心生活的外部状态 , 忽视内心生活 , 另一方面又把人封闭在狭隘的世俗范围内 , 与广阔的宇宙生活相隔绝 , 从而使现代人陷入“社会生存情绪激奋而精神贫乏的疯狂漩涡 。”(周国平在《灵魂需要独行》p11)
在这个漩涡里 , 我们忙碌得几乎找不到东南西北了 , 最终却忘了为什么这么忙碌?这是不是悲哀?
在这种悲哀中 , 我们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 而又不愿自杀(当然 , 每年自杀的人也不少) 。奥伊肯认为 , 那是因为“在精神的问题上 , 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 。”用周国平的话说 , 就是:“我们普遍对生活意义之缺失感到困惑和不安 , 这个事实恰好证明了我们的本性深处有一种需求意义的内在冲动 。”“因此 , 现代人的不安超过了以往时代 , 反倒表明了现代人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