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怎么写?( 六 )


在外地上大学 , 除了不能常回家 , 我认为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亲眼看着家乡那日新月异的变化 。每当寒暑假回家时 , 总能感受但钢筋水泥扑面而来的青大力量 。昔日的羊肠小道已被宽敞的柏油路替代 , 所有的食物都在向现代化靠拢 。欣喜地同时 , 总有几分伤感 , 假如我几十年不回家 , 那会不会不再识得回家的路?家 , 在我看来 , 是心灵的归属地 , 当一颗漂泊的在外的心 , 已找不到回归的路 , 可能更多会感到无助和悲伤吧 。记住回家的路 , 不管它现在是怎样的 , 将来又如何 , 我们都必须要铭记 。
在交往中 , 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 , 而在独处的时候 , 民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不管你有多少朋友 , 多少爱你的人 , 你爱的人 , 都永远只能是“同床异梦”的痛苦 。我们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 , 即使你极不愿面对独处的时刻 , 也必须得接受 。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 , 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这种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 , 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 , 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 , 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在他看来 , 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 , 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
死亡 , 不管你有没有思考过 , 接不接受它 , 它都是真实存在的 , 没有死 , 就没有爱和激情 , 没有冒险和悲剧 , 没有快乐和痛苦 , 没有生命的魅力 , 它的存在不得不等待它的来临 。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 。换句话说 , 悲观自有其深刻之处 。在我看来 , 没死来临时 , 我们已经不在 。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 。”卢克莱修也附和说:“对于那不再存在的人 , 痛苦也全不存在 。”死是多么重大的人生事件 , 竟然不去想它 , 这只能用怯懦或糊涂来解释 。用贝多芬的话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当然 , 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 。悲观本源于爱 , 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 , 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 , 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 , 深刻更在于 , 无论获得多大成功 , 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 , 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成功 。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 , 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 , 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