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毛泽东 咏梅 诗配图?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五 )


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 。
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
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 。
驿外断桥、暮色、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 。
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
”(《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
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 。
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
下阕托梅寄志 。
梅花,它开得最早 。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
毛泽东 《咏梅》全文 原文: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译文: 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 。
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
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
湖南湘潭人 。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
扩展资料《卜算子·咏梅》是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61年创作的一首词 。
此词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写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
全词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融合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
此诗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 。
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 。
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
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