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语文古诗赏析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方面的专业用语( 三 )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 。
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高中 古诗的鉴别技巧 情感基调有哪些?没时间看(一)有时间都看吧,对答题有帮助!!!(一)诗歌鉴赏:如何处理感情基调的“矛盾” 诗歌鉴赏中,有时会感到一些诗歌的感情基调似乎不一致,不和谐,如激昂与低沉交错,喜悦与凄凉相糅,旷达与愁闷并存 。
有时是属于作者思想复杂、心情极其矛盾的自然呈现,如李白《将进酒》,有时是属于读者的误解 。
这些“矛盾”迷惑了读者对文句的理解,更严重地“干扰”了读者对诗歌的整体意境和丰富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思考,总让人有如噎在喉、食而不化的感觉 。
这种“矛盾”如何化解?现以杜甫《登岳阳楼记》作分析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一、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初读诗歌,整体把握感情基调,能使对诗歌的理解居高临下,这种全面扫描下的理解对化解“矛盾”来讲既是参照物,又是指南针,可使化解的走向不致偏离 。
初览本诗,便知是登楼抒怀之作 。
从“老病有孤舟”的叙述中可知,是作于晚年抱病孤舟、漂泊江湖之时 。
“亲朋无一字”,亲朋好友连一点音信都没有,写个人境遇,孤独凄凉 。
“戎马关山北”,关山万里,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里,写时局动荡,战乱频仍 。
“凭轩涕泗流”,写倚栏望水,不禁悲己、忧时、伤国,以至涕泗交流 。
整体把握,不难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应为忧愁、悲怆,沉郁苍凉 。
二、明确矛盾,突出问题但通读全诗,不免对前两联有所疑惑 。
首联,岳阳楼高,洞庭水阔,早有耳闻,今日终于有机会来此登临,似乎应是喜悦之情,如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
”(《杜诗详注》) 。
颔联,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意境宽阔宏伟,很是壮美,似乎与全诗的悲怆相冲突 。
这样,一“喜”一“壮”,如何与后面的“孤”“忧”协调一致呢?三、品词语、析句式,凸显隐含信息诗歌讲究推敲词语、锤炼句式,抓住关键词语(特别是一些动词和副词),推导词语间的组合关系,推导句式特点、句间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细致分析、深入理解隐含信息,从而找出与诗歌整体相一致的意蕴 。
“昔”“今”这两状语便能透露出作者情绪 。
“今”从后文看应是自己身躯老病、颠连漂泊之时,应是国家多难、时局动荡之际 。
“昔”应是往昔、过去,那是什么时候呢?依据句间关系,两句相互连接、紧紧对应,可以推知,“昔”应是自己年轻体壮、欲为国施展报负之时,是诗人踌躇满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时 。
品味这两字,再比较句间关系,可以看出,诗人在壮怀激烈的早年就听说洞庭湖水的壮美,当年多么想来此驰目远眺、激烈情怀,可是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在这国破家亡、身老体病的晚年才能了却夙愿 。
“昔闻”“今上”在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壮气蒿莱等诸多感触,诗人内心是无尽的悲怆,哪能是“喜初登”呢?四、结合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