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的古诗词名句( 七 )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
形容秋季菊花盛开的诗句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 。
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 。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
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 。
黄巢,生卒年不详 。
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 。
私盐贩出身 。
富有资财,自幼读书,才思敏捷 。
青年的时候,喜欢击剑骑射,且深通文墨 。
他曾几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都落第 。
他以《 不第后赋菊》为题,写过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黄巢那种决心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唐朝反动统治,建立劳动人民自己政权的豪迈气概和必胜信念 。
后来,他被起义军推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义军百万都统”,带领 60 万大军攻破长安,树起“ 大齐农民政权”的旗帜,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 。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
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 。
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 。
“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
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 。
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