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船山七绝诗( 三 )


但同时又有人考证,“偶闻”所指“船山诗集”注中的“汉军高氏”并不是“汉军高鹗”,震钧以讹传讹,他弄错了 。
由此可见,“偶闻”的记载靠不住 。
我不知道学者们关于高鹗的考证结论是怎么得来的 。
据说,当年胡适先生找到了俞樾《小浮梅闲话》里的一条材料,即证明高鹗实有其人 。
而认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这大概是唯一的证据了 。
胡适没有查到高鹗有一个别号叫作“红楼外史” 。
寻根求源,考证家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出处还在震钧那里,是他的“偶闻”,是道听途说和街谈巷议……我想,清乾隆、嘉庆朝,历史上或许确有一个人名叫高鹗 。
那时《红楼梦》早已是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了 。
前引资料中说,“高鹗:约1738—约1815,清代文学家 。
字兰墅,一字云士 。
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 。
”这最后一句介绍让我看得莫名其妙 。
——全本《红楼梦》是高鹗作序的,自称“红楼外史”,竟然只是因为“酷爱小说《红楼梦》”,说他就是给《红楼梦》作序的那个高鹗,怎么看都不像 。
如此,此高鹗莫非不是彼高鹗?他是附庸风雅,还是以假混真,冒名顶替? 2010-5-5
哪有曹雪芹原著《红楼梦》后四十回 长期占据红学研究界的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兰州商学院教授夏和等人研究发现,《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由曹雪芹一人写成,并不存在续书之说 。
“高鹗续书说”最早由胡适先生提出,他认为小说中的诗词是在暗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而实际上有些人物的结局并不按照诗词所预言的那样,所以他提出小说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有明显的矛盾,进而猜测《红楼梦》前后两部分可能由两人所作 。
而高鹗的同年进士张船山在《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解中写道:“传奇《红楼梦》后四十回俱兰墅所补 。
”于是胡适便将补书的作者锁定为高鹗,这种观点提出后长期被人们所接受 。
夏和教授与妻子花美云及儿子夏雷在两方面作了研究,确定了《红楼梦》的写作由曹雪芹一人完成,与高鹗无关的观点 。
一是他们用了16年的时间把1959年山西发现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红楼梦稿》)与其他所有版本进行了对照,他们发现,《红楼梦稿》才是曹雪芹的手稿本,其他所有版本都是曹雪芹在这部稿本上一边修改一边由不同的人抄录出去的 。
由于全书修改的时间很长,抄出去的版本就很多,作者大的改动共有4次,相应的版本就有4种,脂胭斋本、甲辰本、程甲本和程乙本,这就推翻了俞平伯在《红楼梦稿》一发现就作出该稿本是多种版本汇抄本的断言 。
第二是夏和教授对全书语言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全书一百二十回通用的写作语言是南京话,例如把“烫伤”写作“(汤下加皿,音dang)伤”“都来了”写作“多来了”等,这些南京方言符合曹雪芹世代居住在南京的实际,而东北人高鹗是写不出来的 。
夏和指出,《红楼梦》的人物是“石有三面”的,并没有简单化、概念化的毛病,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不断转化、不断发展,诗词的预言与故事结尾也就没有矛盾 。
另外张船山题解中的“俱为兰墅所补”指的是高鹗对《红楼梦》作过简单的补缀所形成了“程高本”,胡适以此断定小说后四十回为高鹗所写是不符和实际的 。
夏和教授一家还对曹雪芹的手稿进行了原样恢复的工作,他们用各种印刷字体和符号再现了稿本的4次修改过程,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手稿的风貌,体会作者令人拍案叫绝的改文 。
目前恢复后的手稿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
潼关在那个省?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
”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 。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 。
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 。
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