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四 )


1、你能从中看出诗...
大班三军总动员主题反思各学校关工委: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 , 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删掉 ,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
优美的中国古诗词 , 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兴旺繁衍的标志 , 还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 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
中国古诗词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播信息 , 其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 , 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 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 。
如何应对中国古诗词传承 , 在考验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 。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 , 激发人们对中国古诗词传承的积极性和爱国之情 , 所有热爱古诗词传承的人们应该携起手来 , 关注古诗词传承 , 让古诗词熏陶和滋养我们的心灵 。
让古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 ,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 让鲜活、灿烂的古诗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 筑就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
仿写一种效益最好的学习方式 。
因此 , 在全区“三爱一践行、文明伴我行”的主题教育中 , 区关工委与区教体局关工委决定开展读用《周报》“同慧杯”仿写古诗活动 。
一、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要熟读学过的古诗词 , 初步理解诗词的文化意境 。
在阅读《关心下一代周报》的过程中 , 《周报》的文章触动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联想 , 从而仿写一首古诗词 。
格式要求如下:读《周报》9月5号A2版 全省各地“开学第一课”一文 , 联想古诗“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 正是男儿读书时 。
黑发不知勤学早 , 白首方悔读书迟 。
仿写:“开学第一课”【通师一附】 张小雨又到开学新课始 , 文明养成开笔礼 。
习惯需要实践勤 , 学用比行新风起 。
指导老师:黄秀琴二、学校关工委11月20日之前组织初评 , 在参评的稿件中评出20%的特等奖;30%的一等奖;50%的二等奖 。
在学校网站公布获奖结果 。
三、学校将特等奖作品在11月底前报局关工委 , 局关工委评出20%的特等奖;30%的一等奖;50%的二等奖 。
在崇川教育网公布获奖结果 。
四、区关工委聘请《周报》和“同慧教育”的编辑和专家对教体局关工委评出的特等奖进行评审 , 确定在《周报》发表的作品 。
对未发表的作品评出等级奖 。
获奖学生由“同慧教育”赠送奖品 。
五、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都获“同慧教育”赠《周报》专刊一份 , 作品发表的学生另赠送《周报》专刊10份 。
关于赞美古诗词的文章 赞美春天的古诗的文章 春是一纸写意渲墨吗?“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嫣红如火的江花星星点缀着碧蓝的江水 , 水流云在 , 春日的阳光淡淡洒在江面上 , 一抹微红粼粼而起 , 让人见了 , 都想拿起水墨画笔 , 把这幅美景临摹带回家 。
还是一卷工笔勾勒?“一树春风千万枝 , 嫩于金色软于丝 。
”春风轻柔 , 杨柳垂丝皆画 , 不知是谁的纤纤素手 , 将这千条万条的柳丝染上了青翠 , 嫩黄?信步雨后的古桥上 , 芬芳素雅 , 仰望斑驳的松枝间 , 月朗星稀 。
春 , 暖人心脾 , “沾衣欲湿杏花雨 , 吹面不寒杨柳风 。
” 春 , 稍纵即逝 , “林花谢了春红 , 太匆匆 。
”所以“有花堪折直须折 , 莫待花落空折枝 。
” 春 , 沁凉润透 ,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 春 , 酒里飘香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 春 , 魂牵梦绕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
若有人知春去处 , 唤取归来同住 。
” …… 呵 , 我试着要解读春天 , 可我发现她太绚烂 , 有没有这样一支笔 , 能画出柔媚欲滴的春色?我又发现她太短暂 , 有没有这样一扇窗 , 能留住一纵即逝的春光?一季季的春来了又去 , 去了又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