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灏”的古诗词有哪些?( 四 )


读法:第一句从“春”字起左旋,后三句均从前一句的第四字读起 。
右旋读法同左旋读法,至左旋读法第一字止 。
春望诗词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
关于松的诗词 【欹松漪】 作者:顾况湛湛碧涟漪,老松欹侧卧 。
悠扬绿萝影,下拂波纹破 。
唐诗看“松”在我国?璐醋魇飞希?幸桓霾永没曰偷氖贝??蔷褪翘瞥?T谔剖?醋鞯墓?讨校?幸桓鲇篮悴凰サ奶獠模?蔷褪俏颐浅古往今来,松一直为世人所厚爱,求诸唐诗,俯拾皆是 。
如王昌龄《过华阴》,杜甫《谒真谛寺禅师》,韩愈《山石》,孟郊《游终南山》,白居易《夜归》,又《余杭形胜》,岑参《终南山双峰草堂作》,“松”的身影,随处可见,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
诗人们两眼所视,满目青松,尽在有意无意之中 。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的坚贞、孤直和高洁跃然纸上 。
贾岛堂弟无可的《松》,有一种“苍翠远惊人”、“自与九霄邻”的气慨;王睿的《松》,则体现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一特性 。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箜篌谣》),“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赠韦侍御黄裳》)等 。
松的高大形象令人敬仰,难怪韩愈在《醉留东野》中,叹言“自渐青蒿倚长松”了 。
松树,是值得人们赞颂的,尤其是小松、新松,更需要人们的百般呵护 。
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这种境界,则与宋词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
齐己在《新栽松》中,对“冉冉出蓬蒿”的新松,也寄予“千年待尔高”的愿望 。
然而,松树并不总是幸运 。
白居易在《涧底松》中写道:“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
”读了这首诗,谁能不为那些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的“寒俊”们叹惜呢?人才难知,更让人感到荐贤的可贵之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