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有感怎么写?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 , 我本着尝试带着剖析经济的角度来赏析明清小说 , 一来可从与平时不同的角度来读小说 , 二来可加深对明清商业文化的理解 , 可谓一举两得 , 而在《儒林外史》一书中 , 我则对士子文人的从商之路而有所感触 。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明清儒林士子平常生活的一部著作 , 其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的文人士子的百象图 , 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 。《儒林外史》描写的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子 , 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探究得到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 。在过去的历史里 , “重农抑商”一直是政府所为 , 而人们心目中“士农工商” , 商为末枝的思想更是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 , “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这些古训则是荡然无存 , 文人学子纷纷走上上路 , 谋取暴利 , 在晋商当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 , 甚于重名 。子弟之佼秀者 , 多入贸易一途 , 其次宁为胥吏 。至中材以下 , 方使之读书应试 。”的风气 , 并蔓延全国 。
至于这些从商的文人士子 , 在《儒林外史》中我们大致可以察觉到有这么三类 , 一是做盐商的:万雪斋、宋为富等人经营盐业 , 获利极厚 , 更以金钱结交权贵 , 仗势欺人;二是当典当的:毛二胡子狠毒抠门发家致富 。而其中五河县的方乡绅则“开典当引盐” , 成一方首富 , 以钱通神;而还有一类则是依附商家 , 做些事务养家糊口的 , 如周进即是当了一回记账 , 后来哭得死去活来才得了商人们凑的二百两得以进考场 , 最好取得了功名 。
作者吴敬梓对这些从商的文人多以讥讽 , 将其作为“资性蠢愚 , 心术卑鄙 , 货利声色之外不知其他”的鄙夷对象 , 但其也对真正的儒商表有敬意 , 赞颂庄濯光、盖宽的重义轻利、善于经商而又不失士子之骨气 。然而其最终却以惨淡收场 , 只得贫苦之命 , 这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只允许如万雪斋般厚颜无耻、毛二胡子般狠毒抠门才可发家致富、道德沦丧、风气败坏的痛心疾首 。
商品经济繁荣 , 社会价值观改变 , 文人经商本无可厚非 , 然而不当唯利是务 , 丢失书生熟读圣贤之书而修得的士子之气 。“夫商与士 , 异术而同心 。故善商者 , 处财货之场 , 而修高明之行 , 是故重利而不污 。善士者 , 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轻 , 是故功名而有成 。故利以义制 , 名以清修 , 各守其业 , 一尺之鉴也 。如此则子孙功昌 , 身安而家肥矣 。”牟利基于道义 , 这才是正确的“君子爱财 , 取之有道”的君子所为 。然则在《儒林外史》一书中的文人士子则是一个个都道德沦丧、唯利是图 , 君子之风荡然无存、市侩之气泛滥成灾 , 宋为富奢靡放纵“我们总商人家 , 一年至少要取七八个妾”;方乡绅贿赂权贵 , 欺压百姓;景兰江、支剑锋不学无术、装模作样;胡二爷吝啬至极 , 毫无半点文人之气 。倘若能够多几个重义轻利的庄濯光 , 多几个轻财尚义的鲍文卿 , “儒林”不备被贬低至此 , 文人的穷途末路或者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