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读后感如何写?( 八 )


太史公将其置于七十列传之首,当然不是没有他的寄托 。他首先要彰显的就是“让”的美德,这在《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之中已早有体现,但这当然不是他所要寄托的全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太史公最为深切惋惜的,就是仁人志士在世时因天道无常而不得善报,没世后又不能见诸史籍而被人们遗忘,所以他才说“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伯夷叔齐,事迹本是渺远难闻,但孔子的称述使其贤名益彰;颜渊好学,却不免蚤死,但终究有《论语》载其“身居陋巷、不改其乐” 。太史公常以绪《春秋》的职责自任,自然是要给这些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做传 。而七十列传之中的人物,或仁人志士,或游侠商贾,或出将入相,或郁不得志,但终究都是“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与天下”者,所以以《伯夷列传》为七十列传之首,正见太史公的良苦用心 。
然而,我们或许还会再问一句:“立功名于天下”真的如此重要吗?太史公为他人立名之时,难道不也是为自己立名吗?此类问题,见仁见智,正如面对伯夷叔齐,千百个人恐怕便有千百个说法罢 。

伯夷列传读后感如何写?


《史记》七十二列传第一篇是伯夷列传 。读过该篇数次,每次读完都感觉这篇文章有些奇怪,但又说出个子午卯酉来,疑问如下 。
第一,为何司马迁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的位置 。也许你会认为没有什么,哪篇列传放到首篇是随机的,但是我不这样的认为,至于是什么原因我可能揣摩不出司马迁的想法,但我认为一定有其道理的 。例如《聊斋志异》首篇文章是《考城隍》,文中有一句话,有心向善虽善不赏,无心向恶虽恶不罚,通过这句话就能写出作者把《考城隍》放到第一篇就是告诉读者,不能只看一个人做事的结果,还要看这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 。例如小孩吃饭时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这是无心的,不要介意 。如果一群成年人吃饭的时候,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就要看看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 。同样是杯子掉地上碎了的事,出发点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
第二,为何这篇文章的格式与其他篇列传的格式不同 。其它篇列传的基本结构是先介绍主人公出生地等,再写主人公与事,通过记事写人,通过人来写事 。记事是为了写人而服务的,所以研究列传中的人一定后看作者都选了哪些事,每一个人经历的事很多,但是作者选这个事而不用另一个事一定是有其想法的 。最后是太史公曰,也就是司马迁对这个人或者事的评价,评价事也主要是为了评价人 。
该篇文章,开头没有介绍伯夷,文中也不是只写伯夷一个人 。结尾处没有太史公曰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