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海市蜃楼的古代诗词吗?( 四 )


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 。
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
就拿下蜃的形成来说吧 。
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因沙土的比热小,温度上升极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得很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样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的密度大,这样空气的折射率是下层小而上层大 。
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这时,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下蜃 。
柏油马路因路面颜色深,夏天在灼热阳光下吸收能力强,同样会在路面上空形成上层的空气冷、密度大,而下层空气热、密度小的分布特征,所以也会形成下蜃 。
发生在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就是太阳光遇到了不同密度的空气而出现的折射现象 。
沙漠里,白天沙石受太阳炙烤,沙层表面的气温迅速升高 。
由于空气传热性能差,在无风时,沙漠上空的垂直气温差异非常显著,下热上冷,上层空气密度高,下层空气密度低 。
当太阳光从密度高的空气层进入密度低的空气层时,光的速度发生了改变,经过光的折射,便将远处的绿洲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
在海面或江面上,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海市蜃楼”的现象 。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
海市蜃楼简称蜃景,根据物理学原理,海市蜃楼是由于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而光在不同的密度的空气中又有着不同的折射率 。
也就是因海面上暖空气与高空中冷空气之间的密度不同,对光线折射而产生的 。
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 。
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
史书记载《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
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 。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 。
” 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写道:“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
或日“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 。
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 。
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 。
’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
” 南宋遗民人林景熙的《蜃说》,全文一百多字,是描写海市蜃楼最好的一篇散文 。
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蜃气楼台之说,出天官书,其来远矣 。
或以蜃为大蛤,月令所谓雉入大海为蜃是也 。
或以为蛇所化 。
海中此物固多有之 。
然海滨之地,未尝见有楼台之状 。
惟登州海市,世传道之,疑以为蜃气所致 。
苏长公海市诗序谓其尝出于春夏,岁晚不复见,公祷于海神之庙,明日见焉 。
是又以为可祷,则非蜃气矣 。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莱阳董樵云:登州海市,不止幻楼台殿阁之形,一日见战舰百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