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饮食文化的古诗词( 四 )


唐代的饮食文化变迁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
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说法 。
胡食在汉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至唐最盛 。
《新唐书·舆服志》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
”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面食有餢飳、毕罗、胡饼等 。
餢飳是用油煎的面饼,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 。
”毕罗一语源自波斯语,一般认为它是指一种以面粉...
用一句古诗来形容餐饮文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
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陆游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
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
”——陆游《食粥》
我要关于中秋的资料,来历、习俗、饮食文化、诗歌、词语、谚语,急...桃花鱼的美丽传说提起“昭君出塞”,大家都知道说的是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的事 。
王昭君,名培,字昭君 。
南郡姊归(今湖北姊归)人 。
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帝或明妃 。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以入宫数岁,不得见帝,自请嫁匈奴 。
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 。
后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大闹氏长子) 。
在她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的通好关系,以致 “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人民)无干戈之役” 。
她的故事成为后世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
今湖北林归县的香溪,地处巫峡,在长江北岸,这里正是王昭君的故里 。
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香溪河中就会出现成群的桃花鱼,它们个个通体透明,漂浮在水面,有玉白、乳黄、粉红三色,触手多达200多条,散开后酷似桃花瓣,这桃花鱼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呢 。
相传,当汉元帝决定让昭君远嫁匈奴和番前,恩准她返回故里,探望父母、乡亲 。
昭君返回家乡后,一面与亲人细叙别,一面满山遍野去寻觅儿时的足迹,真舍不得离开这青山秀水的故乡 。
可是皇命在身,必须按期返回京城,远嫁荒漠异域的匈奴王 。
昭君别去那天,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 。
昭君登上江中的龙舟,抱起心爱的琵琶,弹起哀婉动人的别离曲 。
此时盛开的桃花似她的知音,听到感人处,竟纷纷飘落,有的落在船上,有的落在她身上,昭君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洒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 。
这些沾满昭君泪水的桃花瓣纷纷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鱼,追随龙舟游动 。
当哀怨的琵琶声嘎然而止时,船工们也都洒下同情的泪水 。
有位船工随手摸起一条小鱼献给昭君,昭君深情地赐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一桃花鱼 。
从此,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鱼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游来游去,好象和故乡的亲人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 。
至今香 溪的老人们还说:每当桃花盛开,明月当空的深夜,有时就能听到古代妇女衣服上金玉饰物的撞击声,难怪杜甫到昭君故 里凭吊古迹后写的《咏怀古迹》这首诗中道“环佩空归月夜魂”呢!人们想那一定是怀念故乡的昭君回来看望乡亲们来了,乡亲们还想用“水未桃花鱼”来款待她呢 。
湖北名菜,水未桃花鱼 就是来自这个美丽哀怨的传说 。
...
饮食文化的定义 (1)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
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在席间,好客的主人则会一再地给客人挟菜,热情之状溢于言表 。
而西方人和我们有大大的不同,他们是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小盘里,并不常习惯于给对方挟菜 。
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 。
(2)从食物的营养万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是高纤维素,低脂肪糖的食品 。
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 。
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