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读后感如何写?( 八 )


先前我读过了一篇文章《革命文学》,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从指挥刀下骂去,从裁判席上骂下去,从官营的报上骂去,真是伟哉一世之雄,妙在被骂者不敢开口 。而又有人说,这不敢开口,又何其怯也?对手无‘杀身成仁’之勇,是第二条罪状,思愈足以显革命文学家之英雄 。所可惜者只在这文学并非对于强暴者的革命,而是对于失败者的革命 。”
后来我查过那时候大革命失败了,正是革命的落潮期,而革命文学的呼声却异常的响亮 。在这样动荡的时候,有的人犹疑,有的人惊恐,有的人慷慨激昂,鲁迅也敏感的意识到有必要冷静地去看待革命与文学 。他先后的几篇文章和演讲中对于如何看待革命、文学的功用、革命文学、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言简意赅地发表了看法 。他写过一篇题为《“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的文章,文中也提到:“但这不过是一个最露骨的事实 。其实是,即使并非帮友,他们所谓‘文艺家’的许多人,是一向在尽‘宠大’的职分的,虽然所
标的口号,种种不同,艺术至上主义啊,国粹主义呀,名族主义呀,为人类的艺术呀,但这仅如巡警手里拿着前膛枪或后膛枪、来福枪、毛瑟枪的不同,那终极的目的却只一个:就是打死反帝国主义即反政府,亦即“反革命”,或仅有有些不平的人民 。”鲁迅的文章是令我着迷的,着迷于这种不怕打压的精神,着迷于这份淡然自若的心境,说白了,就喜欢那股“拽劲”!
鲁迅说过要用笔来拯救中国人,我想以他一人之肩,或许稍显薄弱,但现在观之,鲁迅显然是成功的!

鲁迅的文章读后感如何写?


鲁迅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百草园了 。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 。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