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回乡偶书及意思( 五 )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统地一笔带过了 。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
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
本题共二首,是作者于天宝四载(744)致仕还乡时所作 。

【古诗回乡偶书及意思】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八十五岁)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
《对床夜语》:"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957.html?wtp=tt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huí xiāng ǒu shū回乡偶书shǎ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 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 ,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ǔ lái。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
回乡偶书古诗这首诗那一句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
【韵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评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 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 平静 。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
乡音无改鬓毛催.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
古诗回乡偶书及意思 1、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2、原文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
本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
...
古诗《回乡偶书》的感悟 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