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诗歌。(11)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 。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 。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
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
-------------------------------------------------------------------------------- 2 回复: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 。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 。
历代留...
杜甫诗歌鉴赏, 要求800字左右 ——《剑门》鉴赏(诗略)—— 剑门,在今四川剑阁县北 。
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 。
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携家眷从秦州同谷转徙成都时,途经此地,他惊叹于地势之险要,联想到由藩镇强大造成的安史之乱,意识到剑南之地容易被军阀负险自固、割据称雄,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
这首诗的开始八句,突兀而起,描写了作者初见剑门山那种惊愕的神态 。
如此奇险、雄壮的大山,真是地造天设啊!山山相连环绕西南,山上的石头犄角都指向北方 。
两崖高耸,仿佛墙壁,砌垒之状,宛如城郭 。
只要有一个人怒而据守,即使百万人也莫敢近前!这些生动的描写,一方面是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绘山势的雄奇、险要和壮伟,展现了壮阔宏大的气势,十分形象,使人如临其境 。
杨伦说:“宋祁知成都至此,咏杜诗首四句,叹伏,以为实录 。
”(《杜诗镜铨》)诗中用“险”字、“壮”字来形容剑门,全篇都从这二字生发开去 。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诗中采用了赋中有兴的手法,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思想 。
尤其是“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
”浦起龙《读杜心解》说:“俱以地险易动立论”,“抱西南,见曲为彼护;角北向,见显与我敌 。
末欲铲叠嶂之根 。
”诗人从险峻的山势中,已经清醒意识到,这样险要的地理环境,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随时都有脱离中央王朝,地方割据的危险 。
“石角”,表面是写山,其实是象征那些居心叵测的地方军阀 。
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作者针对时事,抒发议论 。
诗人先写当前朝廷剥削百姓,珠玉等物日往中原,故蜀民穷困,以至岷山、峨眉山也为之气色凄怆 。
其中“走”字系由《韩诗外传》中化用而来,卷六云:“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同由)主君好之也 。
”这就委婉曲折地指出了唐王朝对四川人民的苛敛和搜刮,从而揭示了天下致敌之由 。
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议论 。
回想上古时代,四川未通中原,那时人们不分彼此,连鸡犬也是随便放的 。
而夏商周之后,虽对远方实行怀柔政策,但其设官受贡,开了后世苛捐猛征之先,并且对跋扈之徒也逐渐失去了控制,致使地方军阀高视阔步,称王称霸,彼此互不相让,厮杀得难解难分 。
这些议论,句句是说历史,而句句又联系着现实 。
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发动战争,割据祖国之人的强烈愤怒,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