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人生随笔怎么写?( 二 )


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 。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 。至于旧语的复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的意义,这是另一问题,在这里不说它了 。

名家人生随笔怎么写?


烟,也就是菸,译音曰淡巴菰 。这种毒草,原产于中南美洲,遍传世界各地 。到明朝,才传进中土 。利马窦在明万历年间以鼻烟入贡,后来鼻烟就风靡了朝野 。在欧洲,鼻烟是放在精美的小盒里,随身携带 。吸时,以指端蘸鼻烟少许,向鼻孔一抹,猛吸之,怡然自得 。我幼时常见我祖父辈的朋友不时的在鼻孔处抹鼻烟,抹得鼻孔和上唇都染上焦黄的颜色 。据说能明目祛疾,谁知道?我祖父不吸鼻烟,可是备有“十三太保”,十二个小瓶环绕一个大瓶,瓶口紧包着一块黄褐色的布,各瓶品味不同,放在一个圆盘里,捧献在客人面前 。我们中国人比欧人考究,随身携带鼻烟壶,玉的、翠的、玛瑙的、水晶的,精雕细镂,形状百出 。有的山水图画是从透明的壶里面画的,真是鬼斧神工,不知是如何下笔的 。壶有盖,盖下有小勺匙,以勺匙取鼻烟置一小玉垫上,然后用指端蘸而吸之 。我家藏鼻烟壶数十,丧乱中只带出了一个翡翠盖的白玉壶,里面还存了小半壶鼻烟,百余年后,烈味未除,试嗅一小勺,立刻连打喷嚏不能止 。
我祖父抽旱烟,一尺多长的烟管,翡翠的烟嘴,白铜的烟袋锅(烟袋锅子是塾师敲打学生脑壳的利器,有过经验的人不会忘记) 。著名的关东烟的烟叶子贮在一个绣花的红缎子葫芦形的荷包里 。有些旱烟管四五尺长,若要点燃烟袋锅子里的烟草,则人非长臂猿,相当吃力,一时无人伺候则只好自己画一根火柴插在烟袋锅里,然后急速掉过头来抽吸 。普通的旱烟管不那样长,那样长的不容易清洗 。烟袋锅子里积的烟油,常用以塞进壁虎的嘴巴置之于死 。
我祖母抽水烟 。水烟袋仿自阿拉伯人的水烟筒(hookah),不过我们中国制造的白铜水烟袋,形状乖巧得多 。每天需要上下抖动的冲洗,呱哒呱哒的响 。有一种特制的烟丝,兰州产,比较柔软 。用表心纸柔纸媒儿,常是动员大人孩子一齐动手,成为一种乐事 。经常保持一两只水烟袋作敬客之用 。我记得每逢家里有病人,延请名医周立桐来看病,这位飘着胡须的老者总是昂首登堂直就后炕的上座,这时候送上盖碗茶和水烟袋,老人拿起水烟袋,装上烟草,突的一声吹燃了纸媒儿,呼噜呼噜抽上三两口,然后抽出烟袋管,把里面烧过的烟烬吹落在他自己的手心里,再投入面前的痰盂,而且投得准 。这一套手法干净利落 。抽过三五袋之后,呷一口茶,才开始说话:“怎么?又是那一位不舒服啦?”每次如此,活龙活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