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三 )


文中有一则是讲勤奋的,我记忆较深 。先生讲述了明朝的一个儒士曹瑞 。“笃志性理,躬行实践,据说其坐下着足处而转为穿,卒时州人罢巷市哭 。”曾白榜一联“勤,勤,勤,不勤难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横额曰:“勤苦斋” 。自小老师便讲着勤奋的的重要,老师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时确是比较勤奋的,每个小孩为了老师的几句夸奖,几朵小红花就会高兴地蹦蹦跳跳 。后来,初中了,老师没有小红花了,只剩下夸奖,倒也算是勤奋,每天按时上下课,交作业,只是偶尔偷个懒,打个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码“奋”是丢了,“勤”还在 。过了四年高中了,老师不仅没有小红花,连夸奖也是少的可怜 。这下好,就像大家常说的“勤奋”的小人,最终被身体里的那个“懒惰”小人打败了,再也看不见他了 。后来,我才发现,不是“勤奋”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题、做题、做题…再后来,大学了,发现不仅没有小红花,夸奖,就连老师也没了!
后来我才明白,一直以来起主导作用的并非是勤奋本身而是外来的刺激,连激励自己都是时断时续,更不用说像曹瑞那样努力奋进 。勤为人上人,苦中通古今了 。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三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
梁的散文:琐碎 。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 。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 。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 。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 。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 。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 。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 。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 。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